新聞

2023年9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天主教博智小學 - 2023年9月
以「愛」培育 打造成長舞台 喜迎 60 周年校慶 開創教育新篇
天主教博智小學秉承以「愛」培育學生的信念,持守「克明峻德」的校訓精神,兼顧學生品德與知識的全面發展,致力啟發他們的天賦潛能,實踐全人教育理念。學校迎來 60 周年校慶,何妙賢校長深諳教育需要與時俱進的重要性,遂帶領教學團隊優化校本課程、重新編排課時,以及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並以學生的幸福為依歸,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成就他們未來的豐盛人生,成為社會的主人翁。
設計「Learning by Doing」課程 培養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校致力打造互動和合作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的態度,培養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突破傳統的評測框架,特別安排小一及小二的常識科不設考試,改為多元化的學習與評估模式,全面跟進同學的學習進程。同時,學校近年積極推行「Learning by Doing」(LBD)課程,在常識科的教與學中,安排不同單元教學,貫徹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培養同學建立自主學習習慣。例如「我是學校的主人」單元中,讓同學發揮創意建構自己理想中的校園環境;藉着體驗活動令同學認識自己的身體、個人情緒以及家人等不同成長範疇;在家庭的主題中,鼓勵學生主動發問,了解家人的感受、喜好、情緒等。LBD課程的學習層面從個人逐步延伸至家庭、社區,甚至關心整個世界。
何校長表示:「在『Learning by Doing』的計劃下,同學可以自行思考想學習的內容,而老師則擔當引導者的角色,協助同學達到學習該內容的目的,而同學最後會透過匯報,分享學習所得,促進課堂的教學互動與交流。同時,學生在計劃中所學習的知識和態度正符合現今社會需要,他們從中可以培養合作精神、表達能力、溝通技巧等 21 世紀共通技能,並在過程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繼而通過老師的反饋,不斷成長與進步,實踐自主學習理念。學校的目標是幫助同學真正地掌握學習,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並持續努力追求知識和成長。」
配合課程革新 優化課時編排
學校深諳課堂教學並非學習的全部,須同時結合多元化活動,照顧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學校從課程編排方面着手,優化上課時間表,為同學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將一般的學習課安排在上午進行;下午時段則進行閱讀、「LBD」課程、多元智能課等。透過閱讀課,學生可以接觸到課堂以外的新知識,主動探索各種新主題和新領域,擴展知識層面和認知能力;多元智能課則涵蓋靈性、藝術、運動、STEM及學術興趣等五個範疇,內容包括「創意手作」、「FUN 紛語文」、「童 STEM」及「全運動」等活動,促進同學的多元智能發展,從中發掘自己的興趣,發揮天賦潛能,未來在各自專長的領域發光發亮。
此外,學生長期處於學習的壓力下,容易造成情緒緊張,影響個人及成長發展。故此,學校特意在下午時段安排導修課,讓小朋友可以留校做功課以及溫習。何校長表示:「這種教學編排能夠兼顧學生與家長的需要,就學生而言,導修課可以避免同學放學後因花費大量時間做功課而感到吃力,他們可以將時間用作陪伴家人,進行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促進身心靈發展;於家長而言,則可以減輕他們的教育負擔,減低家長因輔助子女課業而產生的壓力。」教學團隊會在導修課跟進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提供適切的支援,同學若在課業上遇上任何疑問,老師亦會第一時間為他們提供協助,引導學生深化對學科內容的理解。同時,同儕之間也可以就着不同課題進行深入討論,配合老師的輔導下,訓練同學的解難與協作能力,提升學習效能。
閱讀結合跨科學習 拓闊學習視野
通過閱讀不但可以學習到不同學科的知識,啟發邏輯思維發展,更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學校在校本課程滲透跨科閱讀元素,除了在下午時段特設閱讀課外,更在操場增設圖書閱讀區,讓同學在圖書館以外的地方也可以借閱實體書及電子書,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亦能夠培養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自主學習習慣,成為知識的主動追求者。
何校長補充:「閱讀課不僅限於中英文科,學校更將其拓展至數學科,同學可以選擇在不同的情境或單元下學習數學科,提升推理、邏輯思維方面的能力。同時,閱讀可以與不同學科相結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發揮跨科協作的果效。例如同學閱讀科學相關的書籍,可以加深對科學原理和概念的理解;閱讀文學作品則能夠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和語文能力,並培養他們的情感表達和想像力。因此,透過將閱讀與跨學科學習相結合,有效拓寬同學的學習視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豐富學習體驗。」
重視兩文三語發展 提升英語應用能力
學校重視學生的兩文三語發展,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語言學習機會,協助他們在多語言環境中更好地溝通。例如學校的通告內容皆設有中英對照,一方面照顧非華語同學與家長的需要;另一方面,本地學生可以透過通告學習不同英文詞彙、句子結構與文法。透過在校園打造雙語環境,提升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此外,學校特別聘請外籍英語老師,在英語課上與本地老師協作教學,營造國際化的英文語境,幫助同學奠定語言基礎,建立應用英語的自信心。學生透過與外籍老師溝通交流,不但學習到地道的生活化英語,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更主動地在課堂上運用英語對話,將學習到的英語會話及聆聽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腦科學為本教學 提升學習效能
大腦的發展和學習有着密切關係,對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效能具有重要的影響。自 2010 年起,學校已經開始研究如何根據大腦的發展特點來改進教學,並引入了以腦科學為基礎的「BrainBased Learning」教學法,旨在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能及思維能力。「Brain-Based Learning」教學法基於腦科學的理論基礎,能夠使教學團隊掌握多種配合學生腦部發展和與腦相容的教學策略和技巧,從而促進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專注於課堂教學。許麗英副校長表示:「現今的學生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容易產生緊張和不安等負面情緒。透過對腦科學的研究學習,教學團隊更容易了解學生的需求,並能夠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幫助學生的腦部健康發展,並取得學習與生活的平衡。」
與此同時,教師團隊已接受專業理論基礎培訓,學校更引進韓國的掃描儀器用於「Brain-Based Learning」。透過為學生進行腦掃描,教師能在學生的掃描報告中讀取更精確的資訊,例如學生的左右腦活動情況、內在的情緒及上課時的精神狀態。以上皆能讓教師團隊有效地針對個別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活動,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於課堂活動能配合學生的腦部發展需求,學生的學習效能更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也更大。
重視品德培育 成就學生積極向上
教育的意義除了知識的傳授外,「立德樹人」亦同樣重要,良好的品格有助學生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走向光明未來。因此學校自創校以來,對同學的品德培養以及價值觀教育都非常重視,貫徹「克明峻德」的教育精神,積極培養同學養成高尚的情操,建立向上向善、推己及人、明辨是非等正確價值觀。學校透過設計多元而全面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並結合國民教育及宗教元素,培養學生守規愛人的良好品格,以及中華文化中「仁」、「義」、「禮」、「智」等內涵,為小朋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明辨是非、仁愛、仁慈及同理心等正向人生態度。
靈活運用資源 營造優質學習環境
為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學校致力於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結合豐富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為此,學校投入了大量資源,展開校園翻新計劃,務求使校園環境煥然一新,讓同學在最舒適的環境下愉快學習,提升對學校的歸屬感。除了校園環境外,學校亦善用校外資助,參加了「奇趣 IT 識多啲」計劃以及「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加強在 STEM 教育及編程教育方面的發展,並將編程滲透至不同科目及課外活動當中,使同學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以及訓練他們的解難能力、邏輯思維和創造力,迎接未來不同學習新挑戰。